(精品輔導 全方位 高層次 立體式 多媒體融入教學)
咨詢電話:15811108818 艾老師微信:cucv?ip 加時備注一下名字、考什么專業。
中傳碩士考研網
中國傳媒大學 2025年
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人文社科基礎》真題
來源:艾老師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30分)
1.韓愈在《進學解》中以“周誥殷盤,佶屈聱牙”形容其文風的是( A )。
A.《尚書》 B.《春秋》 C.《周禮》 D.《竹書紀年》
解析:
“周誥殷盤” 指的是《尚書》中的《周書》和《商書》。
“佶屈聱牙jí qū áo yá”指文章讀起來艱澀生僻、拗口難懂。詞匯古老是《尚書》難懂最主要原因。
2.“沉郁頓挫”主要是對哪那位詩人作品的評價( C )。
A.屈原 B.庾信 C.杜甫D.李商隱
解析:
杜甫詩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沉郁頓挫。“沉郁”指詩歌的情感深沉郁結,題材的嚴肅。“頓挫”指感情的表達反復曲折、低回起伏、韻律變化。這與杜甫在藝術上的推敲錘煉密不可分。他的七律最為人稱道。一首詩《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
3.經典題材在發展歷程中往往會形成“文本共生”的現象,其中每個重要文本都具有不同的貢獻。在“西廂故事”的演化中以“團圓”結局的文本最早出現于( C )。
A.唐傳奇 B.宋代鼓子詞 C.金代諸宮調D.元雜劇
解析:
金代董解元根據唐人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創作《西廂記諸宮調》(《董西廂》)。結局:《董西廂》以張生鶯鶯雙雙出走的團圓故事代替《鶯鶯傳》張生拋棄鶯鶯悲劇。金代《董西廂》是元代王實甫的元雜劇《西廂記》創作的藍本。
4.在中國文學史上,前后作家之間的因襲發展與模仿的辨析一直是一個話題,下列因其詩論主張而被批評為“剽竊之黠者”的是( A )。
A.黃庭堅詩 B.楊萬里詩 C.周邦彥詞 D.吳文英詞
解析:
黃庭堅主張詩歌創新,他說“文章最忌隨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他倡導“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詩法。他善于化用前人的詩意或詩句為己所用。他這種詩學觀點影響了不少人,以至形成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但金人王若虛認定黃庭堅這種[所謂的創新]其實是剽竊,他說:“魯直(黃庭堅)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
此題有迷惑性,因為很多同學認為黃庭堅主張詩歌創新,所以不會剽竊,但實際上他有缺點:如主張“無一字無來處”,讓人走向以書本、學問為創作源泉的脫離現實之路;“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容易滋生陳陳相因(沿襲老一套)的流弊。所以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早期都曾受江西詩派影響,但后來他們擺脫束縛,用詩歌反映廣闊的現實生活。
5.下列命題與“修辭立其誠”的觀念不一致的是( D )。
A.“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B.“詩言志,歌永言”
C.為情而造文
D.為文而造情
解析:
“修辭立其誠”指修飾文辭要立足于內心之誠(真誠的情感)、美好品德,出自《易·乾·文言》。ABC和“修辭立其誠”一致。“為情而造文”指為了抒發真實情感才去寫詩作文;如果反過來“為文而造情”,那么寫出來的作品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刻意雕琢,缺乏真情實感,往往顯得繁復而空洞。“為情而造文”與“為文而造情”,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提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態度。他肯定“為情而造文”,否定“為文而造情”。
6.軸心時代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亞歐大陸諸多文明都在軸心時代出現了對本文明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的杰出思想家。以下不屬于這一思想家群體的是( D )。
A.中國的孔子 B.印度的佛陀 C.希臘的蘇格拉底 D.羅馬的西塞羅
解析: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卡爾?雅斯貝斯)曾將公元前8至公元前2世紀稱為“軸心時代”。在軸心時代里,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而公元前1世紀中葉,西塞羅時代。他是一位最偉大的講演藝術家,被羅馬人稱為“國父”。此外,在“第十三章現代民主政治的興起”我們學過,西塞羅分析了混合政體的優越性。西塞羅不屬于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的時間段。
7.唐宋時期,我國史學有很大發展。以下關于唐宋史學發展敘述正確的是( B )。
A.唐代開始禁止私家修史,由國家正式設立史館,組織專人修史。
B.唐代,劉知幾所撰的《史通》,提出史學家要具備才、學、識三方面的素養。
C.唐代,杜估所撰的《通典》,是一部涉及中國古代主要王朝政治制度演變的通史。
D.宋代,司馬光所撰《資治通鑒》,對本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也做了記錄和評述。展現了強大的批評資政功能,代表了宋代史學的最高成就。
解析:
A.不正確。隋代隋文帝楊堅開始禁止私家修史。C.不正確。杜佑曾歷任三朝宰相,寫成《通典》。《通典》全書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它以分門別類為表述上的特點,曾被稱為分類書。《通典》這本書的確是一部通史,全書內容上自黃帝,下至唐代天寶之末。選項錯在“政治制度的通史”,這是不對的。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有影響的典制體通史”,涵蓋了政治、法律、禮儀、軍事、經濟等歷代典章制度多種方面,而非只是政治制度。D.不正確。《資治通鑒》沒有直接記錄宋代。《資治通鑒》是給當朝的皇帝借鑒古代的政治經驗的一本書,沒有寫當朝的事。
8.下列關于《獨立宣言》敘述正確的是( A )。
A.它體現了對“原則民主”的認同。
B.它體現了對“程序民主”的認同。
C.它是由杰斐遜執筆起草,并在1776年的費城制憲會議通過的。
D.它是由華盛頓執筆起草,并在1787年的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的。
解析:
“原則民主”指的是一種把民主當作自由和平等這兩大人類核心價值的體現而加以贊美的態度。“程序民主”指的則是一種把民主當作治理人類社會的最好手段來予以認同的態度。兩者的基本差異在于:前者比較抽象,帶有“務虛”的意味,也帶有較強的理想化色彩;后者則更多地關注于如何實現人民大眾對政治決策過程的實際參與,富于“務實”的精神。《獨立宣言》集中體現了美國革命者對“原則民主”的認同。
9.利瑪竇在西學東漸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探索出一套在中國傳教的規則,被稱為“利瑪竇規矩”。下到不屬于“利瑪竇規矩”的是( A )。
A.要原汁原味地向中國傳播天主教教義,以確保教義的嚴肅性。
B.西方傳教士以臣民身份在華居住,應遵守中國法度。
C.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用其所長為朝廷服務。
D.所傳天主教教義可用儒學經典解釋,成為“儒化天主教”。
解析:
1582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被派到澳門,補習中文,了解中國習俗。1583年,利瑪竇奉派進入廣東省香山縣傳教。韶州瞿太素是中國向利瑪竇學習西方數學的第一人,他把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原本》)第一卷譯成中文。1601年,利瑪竇隱瞞其傳教目的,以貢獻為名,進入北京。利瑪竇貢獻的兩座一大一小自鳴鐘、一座八音琴和《坤輿萬國全圖》(世界地圖),得到明代萬歷皇帝的贊許,待以上賓。利瑪竇總結出一套在華傳教的規則,形成了所謂的“利瑪竇規矩”,即:①西方傳教士以臣民身份在華居住,應遵守中國法度。②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用其所長為朝廷服務。③所傳天主教教義可用儒學經典詮釋,成為“儒化天主教”,祭祖祀孔與奉行教規并行不悖。
10.以下關于拉丁美洲文明描述錯誤的選項是( D )。
A.拉丁美洲獨立這動最早從海地開始。
B.19世記晚期到20世紀早期,實證主義深刻影響了拉丁美洲的文化。
C.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現代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
D.法儂主義是現代拉丁美洲重要的思潮之一。
解析:
這道題非常簡單,如果背誦了非洲文明的同學就明確,法儂主義是非洲文明的知識點。
11.以下關于“數字媒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
A.數字媒介通過內容生產來為人們提供服務。
B.數字媒介把受眾整合到文本的生產與擴散過程當中。
C.數字媒介把所有信息都轉換二進制代碼。
D.數字媒介既賦權受眾,也操縱消費者。
解析:
B.正確。參考書P160原話。數字媒介不斷地把受眾整合到文本的生產與擴散過程當中。
C.正確。參考書P17原話。數字媒介能把所有信息(包括光、聲音、文本)都轉換為二進制代碼(Kittler,2010)。
D.正確。參考書P207原話。數字媒介同時賦權受眾和操縱消費者。
A.不正確。在大眾媒體時代,通過內容生產來為人們提供服務。而到了數字媒介時代,不僅有數字媒介的內容生產,受眾也成了積極的內容生產者。用戶作為內容生產者的角色愈發重要。商業媒體不再需要恪守大規模內容生產的邏輯才能盈利。數字媒介平臺固然創造了參與意義生產的新機遇,但也形成了高度復雜的新的控制模式。
12.以下哪個要素與平臺運作沒有關系( B )。
A.用戶協議 B.文化產業 C.界面 D.算法
解析:
根據范?迪克等人的定義,平臺有八個重要元素,可以用來分析平臺如何行使權力。八個要素是:數據指所有轉化為可由計算機處理的數字形式的信息。數據的形態包括數字、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元數據是為描述數據的數據。元數據提供數據的來源、含義、位置、所有權和創建等信息。算法是編程的決策序列。界面是用戶與計算基礎設施之間的交界點。界面包含按鈕、滾動條和圖標。協議是平臺的規則。用戶必須遵守協議才能使用平臺。默認選項是媒體平臺的預加載設置,旨在推動用戶行為朝某些方向發展。所有權和商業模式:如果一個平臺為商業投資者所有,就需要一個能夠產生利潤的商業模式。用戶協議是平臺與用戶之間有法律效力的協議。B.文化產業不屬于八個要素。
13.有關媒介與專業傳播者的關系,以下描述不準確的是( A )。
A.專業傳播者的勞動是一種物質性的勞動。
B.媒體和文化產業依賴專業傳播者的創造力。
C.意義的工業化生產通過等級管理制度組織專業傳播者。
D.專業傳播者與其生產的意義是去個人化的。
解析:
專業傳播者傳播工作有哪些特點?----專業傳播者是非物質勞動,專業傳播者的產品是非物質的,包括符號、社會關系、注意力等。非物質勞動不僅需要操作機器等物質和機械技能,也需要與人類智力、身份、想象力和價值觀有關的技巧和能力。
14.關于媒介對受眾的生產與管理,以下說法不準確的是( D )。
A.受眾的測量和評級是一種“市場信息體制”。
B.在大眾媒體系統中,受眾是用來描述和銷售的標準化產品。
C.受眾的創造力是網絡價值生產及控制機制的核心。
D.傳媒業通過營銷手段來打包并出售受眾。
解析:
A.正確。參考書原話。受眾的測量和評級是一種“市場信息體制”。
B.正確。參考書原話。在大眾傳媒的系統中,收視率根據歷史數據進行預測,受眾是用來描述和銷售的標準化產品。
C.正確。參考書原話。受眾的創造力是網絡價值生產及控制機制的核心。
D.不準確。傳媒業通過(測量技術而非營銷手段)來打包并出售受眾。大眾媒體的測量技術由獨立的收視率調查公司和受眾研究機構負責。平臺媒體則是自己開發測量受眾的技術。
15.關于媒介化的過程,以下說法不準確的是( C )。
A.社會機構和社會過程逐漸適應媒體機構的慣例和實踐。
B.媒介在理解和組織人類關系方面變得越來越重要。
C.媒介客觀反映人類世界生活方式和權力關系。
D.人們的私人和公共空間圍繞物質性的媒介技術組織起來。
解析:
A.正確。參考書原話。社會制度和流程逐漸適應媒介機構的慣例和做法。
B.正確。參考書原話。媒介在理解和組織人類關系方面變得越來越重要。
D.正確。參考書原話。人們的私人和公共空間圍繞物質性的媒介技術組織起來。
C.不準確。媒介無法客觀反映人類世界。媒介再現不等于真實的現實,媒介總會對現實進行框架化(選擇、加工、建構)。
二.簡答題(每題15分,共60分)
1.《文心雕龍·詮賦》中云:“賦自詩出,分歧異派。寫物圖貌,蔚似雕畫。賦體興盛于漢代,至北宋仍有創變。試簡述中國古代賦體流變歷程中的代表性賦體流變歷程中的代表性體類及各自承載的文藝功能。
2.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現代文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精神風貌。試從不同角度簡述中國現代文學在革命性方面的文學實踐。
3.簡述如何理解歷史研究的最高興趣是理解歷史事件的意義。
4.簡述如何理解審美價值決定道德追求和科技發展的目標。
三.論述題(每題30分,共60分)
1.論述現代科技進步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影響。
2.論述平臺算法與受眾參與之間的關系。